曾参不受鲁君邑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曾参:读音Zēng Shēn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黄帝后代,亦为夏禹王后代,曾点之子, 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七十二贤之一,儒学五大圣人之一, 孔庙四配之一。
曾子少时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鲁哀公五年(前490年),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后随孔子周游楚、卫后入鲁。颜回病故后,曾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曾子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子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子。鲁悼公十一年(前456年),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后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病逝,终年71岁,葬于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创作《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他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还有其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子为人孝悌、诚信,留下了“啮指痛心”(“二十四孝”之一)“曾子杀猪”等家喻户晓的故事。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唐玄宗时追封为“ 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 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上出自《论语》)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
而在曾子的孝道思想当中,有三大亮点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就是“养亲”,我们可以理解为为自己的至亲要有物质生活上的保障。
相信大家在小时候都有听过“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以动物为主角的孝道故事,这些都是人们在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为我们展现行孝的美好。而在曾子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他行孝的一面。
在汉代陆贾所写的《新语·慎微》,我们可以看到“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简单理解就是曾子对于自己的后母,在态度上也是和自己的亲生母亲那样的关爱与呵护。关于这一点,在《孔子家语》也有体现“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虽然曾子的后母对于曾子来说,是没有抚养的恩情,但是曾子依然丝毫不马虎懈怠的供养,并且为赡养双亲,他甚至还辞官。
总的来说,在曾子看来所谓的“养亲”其实就是为给自己的双亲一个较为舒服的生活,自己就要想方设法、拼尽全力去满足。
曾子“孝道”的第二个亮点就是“敬亲”,也就是在精神上要让双亲愉悦。
在《大戴礼记·解诂》的第四卷当中有《曾子事父母》一则,书中记载到曾子的一位学生曾经问他“事父母有道乎?”曾子答:“有,爱而敬。”而曾子口中的“敬亲”其实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养护,在曾子的眼中,物质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精神层面上入手,要消除老人的生活中孤独感,以此做到关爱的层面。
曾子“孝道”的最后一个层面,想必很多人是没有想到的,那就是“贵生”,也就是要珍惜自己的身体。
在曾子的《孝经》当中,首篇就讲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身体都是来自我们的双亲,我们不应该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来损害自己,哪怕是一根头发、一块皮肤,我们都要尽量保护好。如果我们保护得好自己的身体,那么基本的孝我们是践行成功的,如果轻易损坏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