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2024-04-07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读本注解(P5):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内心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且必然要表现出来的,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便是“中和”。


墨者题解:
天命之谓性:即言性为天生固有,故有天性之谓。唯其天性,故此性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亦非性也。即天性与生俱来片刻不离其身。

率性之谓道,率也作帅,统帅之意。故后儒也将此帅性之道谓之理,谓之气。性若无道为之帅则乱则妄,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君子必须时刻持守于帅性之道,不让天性妄作,此即君子必慎其独之意旨乎?

下文则具体以喜怒哀乐为喻,具体来说明帅性之中和之道。喜怒哀乐者,天性所固有也,未发时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中”也者,非“什么都没有”之谓也,(抑或即老子之所谓“无”或佛释所谓之“空”?),而为蓄势未发;或将“中”之状态理解为种子(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即春风化雨也(天下之达道)。达到“中”与“和”两个条件(致中和),则种子即可发芽矣。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联系全文,由性入道,而致中和,逻辑上有其一贯性。性蓄势未发为中,若发而中节即为和,而帅性之谓道,故道乃导引性中节而发,以达到和之境界。既顺乎天性而发,又能发而中节,此即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道。

对于“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武王一怒而天下安,故儒家之情感是须合于道义的,而非道释之淡然虚无。

此段论述为中国儒道两家哲学之根本,很显然,天地生生之德是古之圣贤所崇尚与膜拜的,“中和”即为使万物生生不息之道,只不过儒家认为“中和”之道必须由君子而“致”之,故君子必慎其独而“致中和”;而道家则认为只要持“中”自然会“和”,“无为”即为“中”,顺其自然即为“和”。


注:《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全文译注可参读:百度百科:中庸(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