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

2024-04-05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周易.系辞上》)

墨者题解:

对于这段话,一般都作如下注译:一阴一阳运行不息即为天地之道,顺道而行为善,能体现道的为性命。对于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百姓天天生活于道中而不知,因此君子之道是很少有人了解的。

但感觉总是十分勉强,不顺,尤其是“君子之道鲜矣”,解释为很少有人了解,似乎存在过度解读之嫌。《周易.系辞上》第一章开宗明义: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六章:“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都强调道之德在于“易简”,故说“很少有人了解”是不符合其本义的。相反,直译“鲜”为少,即可理解为“至简至易”,故“君子之道鲜矣”,可译为“君子之道就在于至简至易”

试译:一阴一阳即为道的实质,善是合乎于道的体现,而性决定了道化育出何种成果。(比如风调雨顺是天地阴阳之道和善的体现,而能长出什么树结出什么果是由种子的性决定的。)仁者将道称为仁(由仁者之性决定其道为仁),智者将道称为智(由智者之性决定其道为智),而百姓天天生活于道中而不知,因此君子之道就是如此至简至易(鲜,无为而治或垂拱而治)。

而所引“一阴一阳之谓道”为《周易.系辞上》第五章,完整的上下文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仁”与“智”都是圣贤品德的表述,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故“显诸仁”即为“显诸仁知”,为“阳”,而“藏诸用”,即百姓之日用为阴,此一阴一阳即构成了“道”。故君子之道的一阳在于“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道德,一阴在于“百姓日用”这些具体的民生生活。

因此,孔子及其儒家先贤作系辞借周易来阐述其儒学教义,强调了仁智礼义等儒家道德观是合乎天地之道的。由此可知,儒家的社会理想即:仁者智者(统治者)为阳,“显诸仁”,倡导仁义礼智信,如阳光雨露;百姓为阴,“藏诸用”,生活于仁义礼智信中而不知,如万物在阳光雨露下欣欣向荣。此一阴一阳即为君子之道,也是天地之善道。


注:

《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传》或《周易·系辞》。它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又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摘自 百度百科:系辞,可参读,内有《周易.系辞》上下篇的原文及译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