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 泰誓上》)
题解:
天地生成万物,是万物的父母,而人是万物中最珍贵的有灵之物。
相关上下文:
注1:周文王去世后三年,周武王召集诸侯大会于孟津,誓师时高举”惟人万物之灵“的旗帜,提出”元后“又是人类中最”聪明“的人,是上天选取来作人民父母,如天地滋养万物一样,来养育万民,而不是如商纣王这样残害于民。这就是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最早的记录。从商代甲骨文的解读及考古发掘的商代祭祀遗迹可以发现,商代存在大量的人牲现象,而且是全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行为,尤其是一些特定族群的人牲,如羌人,完全当作如牛羊等动物来使用。传说周武王的哥哥应该就是被商纣王当作人牲祭祀给商的祖先了。姜太公吕尚据传是一位羌人。结合当时的历史,周武王明确提出“人为万物之灵”,的确是惊天动地之举。
注2:《尚书》简介
《尚书》是儒家十分重要的经典著作,是传统科考必读的“四书五经”中五经之一。“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确切说是虞夏商周)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从“八”从“向”,“向”亦声。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引申为公开;“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公开的官府文书”。 春秋以前,所有书籍都是官府典籍,清以来学者称为官书。先秦官书始终由官府垄断,不准流入私家或民间。《尚书》与《诗经》是上古官学的教材,所以才能够向社会公开。作为贵族子弟的教材,《诗经》《尚书》都应该是精选精编的,其所选内容在所有官书中可能只是沧海之一粟。春秋战国战乱频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焚书坑儒,秦汉战争中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基本上将官府保存的官书毁灭殆尽。而《尚书》作为教材,在民间通过贵族子弟口传手抄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尚书》所录都是虞夏商周各代的王和贵族讲的话,故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教材。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见《应用写作》杂志1991年第3期,《中国最早的公文总集——<尚书>》)因此《尚书》也是最古的语文教材。
《尚书》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了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词;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君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所谓的伪是有争议的)。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其中有许多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时常为人们所引用。如“有条不紊”“有备无患”“满招损,谦受益”“有容乃大”“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等。
参读:
唐封叶:纣王真的昏庸残暴?历史上真实的纣王到底是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