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送酒:无酒闷坐时,正好穿着白衣的人送酒来。不独有雪中送炭之义,亦指雅事侠情。
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指官府给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意译:
南朝宋人檀道鸾在《续晋阳秋》中记载了陶渊明的一则故事:有一年九月九重阳节,由于没有酒过节,他只好漫步屋旁菊丛,手上采摘了一大把菊花,坐在屋旁惆怅。就在这时,他看见一个白衣使者向他走来,一问才知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王弘喜欢结交天下名士,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陶渊明大喜,立即开坛畅饮,喝醉了才回家。
如宋张孝详《郡侯遣骑至山中馈名坛辄呈长句用黄宰韵》:青壁倚天元未见,白衣送酒故相关。
链接: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此后“白衣送酒”“白衣到否”“望白衣”等成为重阳诗中诗人常用以来表现朋友雪中送炭,助成心愿;或借以咏菊花、饮酒等
“菊”与“酒”是陶渊明诗酒生活的代表,所以唐人笔下的重阳诗中二者也不可缺。“白衣送酒”一直为唐代诗人所津津乐道,他们在自己的诗歌中对这一典故进行各种运用,杜审言在《重九日宴江阴》中写到“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身处佳节处“卑栖”之地的江阴且任职微的县丞,远离京城,无法与亲友团聚,但与当地淳朴的人们一起宴饮,少了些为近臣时繁琐的事务,诗人有了与陶渊明一样的归隐之心。有着和陶渊明一样洒脱情怀且嗜酒如命的李白,在诗中也写道“渊明归去后,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九日登山》)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代表的李白,怎能没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明朗乐观的精神呢?因而他笔锋一转“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李白笔下的“白衣送酒”是对自己在宣城闲适、自由的隐逸生活体现。刘长卿诗中“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九日登李明府北楼》),这句是对“白衣送酒”典故的反用,不用劳烦主人,客人已携酒前往,诗中主客在宴饮时的随意任情之状毕现。
唐人在诗中对“白衣送酒”典故的化用,既有对陶渊明任性而为适意而止的生活情趣的追求,又有自己生活窘迫时的无奈,还有身处佳节而无友人在侧的悲叹。诗人高适曾说“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重阳》)但是诗人韦庄远离故园,在婺州独自登高欣赏紫菊,虽发出“白衣虽不至”的思友之叹,但“鸥鸟自相寻”句却能看到诗人在悲戚之中能自我宽慰的豁达之态。概言之,唐人重阳诗中多喜欢用“白衣送酒”的典故,体现出唐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效仿,但是,不再是魏晋士人们的故作旷达之态,而反映了唐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表现了唐人特有的自信精神和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