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2022-02-18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1、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

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但同时他又具有魔气。

2、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刻划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斗争越复杂,人物内心展现就越充分。作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带到深山恶水中,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双方,来塑造人物形象。

3、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  

《西游记》书中幽默、讽刺的手法处处都见,所以胡适当年说它“游戏笔墨”。我们看孙悟空,既是个英雄,又很幽默,他不显得古板,而是跟谁都诙谐,开玩笑。

到天宫见到玉帝,求人办事,也是唱个喏便走,不是很有礼貌,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没被满足,就折腾,玉帝也怕他。他去借丹,太上老君说不借。

他说,那好,你说不借那就好,可就别怪我了。太上老君害怕,赶紧掏出一粒丹给他了。因为太上老君知道不给这一粒丹,说不定多少粒丹都没有了。孙悟空这种说话的方式很幽默的


4、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

如孙悟空脾气比较急,急猴子嘛,有时又急功好利,喜欢听人说些奉承话。所以猪八戒几次都用话挤兑他。孙悟空被撵走,但猪八戒用言语一激将,又回来了,最后把师父从黄袍怪那救了出来。


5、小说虽然是长篇巨作,但是却是由许许多多的短篇小故事连缀而成。

郑振铎曾说,这个组织象是个蚯蚓似的,每节都能独立,砍去其一节一环,仍可以生存。所谓八十一难,细细琢磨,完整的故事也就四十几个。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既联系又独立的四十几个小故事组成了五光十色的西行历险图,构置出它艺术大厦的长廊,让人目不暇给。


参考阅读:

《西游记》作为一部优秀的神怪小说,其成书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历史的不断神化、幻化并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的演化过程。《西游记》以历史真实故事——玄奘取经为原形,在不断地撰写和神化后,终于在元代形成了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为故事主线的神话故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游记》是一部经过漫长的累积而形成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了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本文仅以自己的观点,以小说中人、事、境的描写作为切入点,浅析其艺术特色。

一、奇幻美中蕴藏情与理

《西游记》打破了物、神、人三者之间的固有形象,借助诡异的想象以及夸张的手法,在无限的空间当中,描绘了一个变化莫测、充满神奇色彩的境界。众所周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具有烘托小说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作用。但是在《西游记》当中,作者设置的环境突破了以往小说中的环境,其中既有富丽堂皇的龙宫、阴森恐怖的冥府,又有神佛居住的圣地天庭;既有妖魔出没的险山恶水,又有平民百姓的乡镇村庄。基于这种环境衬托,作者描写的众多似人似怪、样貌奇特且神通广大的人物形象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同时也水到渠成地描写了众多降妖除魔、上天入地的奇幻故事。由此可见,奇异的环境孕育了奇特的人物,进而构造出了奇异的故事,“三奇”的和谐统一,共同营造了《西游记》的奇幻美。

这篇引人入胜的降妖除魔故事,不是单纯地在向世人阐述一个个小故事,而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告诉世人现实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及生活中的情与理。天庭是人间的封建朝廷在天上的倒影;法术高强且等级森严的仙佛,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同样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唐僧四人取经道路上的降妖除魔,更是隐含了铲除封建恶势力的美好心愿;而铁扇公主在失子之后的痛苦、牛魔王的花心、猪八戒爱占小便宜以及不坚定的意志力,都让读者游离在奇幻与现实之间,这可谓是在极其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

二、“物、神、人”三性和谐统一

《西游记》将“三性”即物性、神性、人性进行了和谐的统一。其中,物性是基础,神性是物性的提升和发展,而人性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物性”,即动物、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样貌和生活习性。譬如蜘蛛精天生会吐丝,鱼精精于习水,鸟精会飞,蝎子精则天生带有毒刺。作者在描写动植物的性格时,也是立足于它们的“物性”。譬如,猴子机灵,猪好吃懒做,老鼠胆小等。这些我们众所周知的动物,在幻化为妖和怪之后,不仅拥有了神奇的本领,还具有了“神性”。神化之后的动物、植物,又被作者赋予了“人性”,拥有人所具有的优、缺点及情感,从而实现了“三性”合一。如孙悟空,毛脸和雷公嘴是其独有的样貌,机灵、好动是其习性,而七十二变是其神化后的本领。作为一只神猴,他的坚韧不拔、积极乐观和无私无畏都汇集了人们对于英雄的所有向往;同时他也具有爱冲动、爱捉弄人的本性。由此可见,孙悟空是作者将神化与人化完美结合后的艺术典型。再如猪八戒,作为《西游记》当中的另一主要人物形象,他虽然拥有天蓬元帅的尊贵身份,但言谈举止却更像普通人,高老庄“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淳朴憨厚的本性;在取经路上协助孙悟空降妖除魔,勇敢中又带有一点小聪明。但是其偷懒、爱占小便宜的本性,也被作者描写的恰到好处,他的这些弱点,正是其“人性”的体现。

立足于“三性”,多维度地塑造艺术形象,可以使作品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典型的艺术性,而且还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性,这也是《西游记》当中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

三、游戏笔墨

“以戏言寓诸幻笔[1]”是《西游记》的语言特色,正是由于这一语言特色,使整部小说的气氛诙谐幽默,充满了轻松欢快的戏剧色彩。细细地品味小说,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戏言不只是为了刻画某一个或某一类固定的人物形象,而是单纯地增加小说的趣味性。譬如在小说中描写孙悟空在问观音净瓶时的对话,观音菩萨向孙猴子要了一根脑后的猴毛,而孙猴子选择不给,没想到这时观音菩萨竟说“你这小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2]”。而这“一毛不拔”便是作者顺手点睛的“戏言”,令听者轻松一笑。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一些戏言对刻画人物性格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譬如猪八戒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会暴露一些自己的本性和胆小的特性,在每次作战之前总是会吹嘘一下自己,告诉别人自己的本领非常大。然而在真正的实战之时,却会耍小聪明溜之大吉,说“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2]”。然后自顾自的地躲了起来。这些戏言,都将猪八戒好说大话、自私自利的性格特征展现了出来。

四、结语

《西游記》作为一部神魔类小说,以其奇幻的场景为依托,采用戏谑的语言笔墨,在描写神幻奇异故事的同时,将社会的现实以及人性的特征蕴含在其中,使读者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熟悉了故事情节,进而引发人们的深思,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张晗,胶州市实验中学,高中学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