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有它的特点,纪实性不可缺少,必须通过自己的亲历采访或者尊重客观的历史文档、书信日记等材料,但又要有艺术性,通过作者一定的思想、写作经验,用文学艺术地手段表现、反映出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人物事件等,包括历史、案列、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各种纪实文学文体。
主题思想
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3] 。
文风
斯诺写红军,写共产党的领袖,写延安红色政权,他的观察点、态度和语言,跟人们所习惯的有些不一样。他的纪实毫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斯诺以“他者”的目光来观察“红区”,他对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述,对“红区”生活的描写,自然也有西方记者的立场,但力图还原真相,避讳“宣传”,没有刻意的“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斯诺是记者,又是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等许多革命将领的采访,总有一种了解之同情,有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情怀,是非凡的,但又是有人间味、有人格魅力的。在诸如饮食、住宿、开会、舞会、恋爱,甚至房屋摆设、身体语言等细节中,能感受到“红区”那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个性的张扬
注重对人物的刻画,关注事件背后的个人魅力
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细微观察和细致描述,把原来可能写的枯燥乏味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精读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斯诺在中国的七年间, 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 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 题, 可是一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当1936年 6月斯诺得到一个能够亲身进入红区、打破持续 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时,为了探明事情的真相,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
【人物形象】斯诺: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勇敢无畏的冒险精神。
去西安的慢车
一天午夜, 斯诺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 当时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和鼠疫流行, 因此斯诺在出发前在臀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 并在那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省主席邵力子。
汉代青铜
在北京一个红军指挥员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 但是除了这封介绍信以外,斯诺在西北要取得联系,就要到西安府某家旅馆去,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 这位王先生(真名董健吾)会设法给斯诺安排坐张学良的私人飞机去红区。因为情况有变, 最后斯诺只能乘坐东北军到前线的卡车前往。在汉朝古城遗址等车时, 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
【人物形象】邓发:热情活泼、勇敢大胆。
通过红色的大门
斯诺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 最后顺利到达延安附近的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在那里, 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 热情款待了他, 给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 并给了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为了躲避白匪, 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 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 保卫局工作姓姚的青年。姚带领斯诺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 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跟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攻击,并被俘获了几个人。 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造反者
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给予了斯诺自由活动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个旅程, 其中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斯诺心里对这旅程有所保留, 可是, 结果他花了更多的时间。
斯诺还回顾了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生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人物形象】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从他为斯诺作的行程规划可以看出,他细心热情,善于计划。
贺龙二三事
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贺龙在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 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 激起了他的愤怒, 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贺龙还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
【人物形象】贺龙: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急躁而又谦虚。
红军旅伴
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和缘由,对他们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感到钦佩。这些年轻红军几乎全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 但是他们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篇 在保安
苏维埃掌权人物、共产党的基本政策、论抗日战争、悬赏两百万的首级、红军剧社
【人物形象】毛泽东:质朴纯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 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人。杰出的军事战略,深刻的政治洞见。斯诺终于见到了毛泽东, 介绍了很多他了解到的毛泽东的事迹, 包括他的传奇、他的妻子、他的影响力、平时的生活包括日常的伙食等等,特别说明了他的性格:复杂、有趣、天生精明、 精力过人、自尊心极强。接着介绍了毛泽东对一些国际人物的看法, 包括麦克唐纳、罗斯福,还有他的学习:关于印度、关于哲学、关于宗教观等等。接下来斯诺将要介绍了共产党的基本论点:“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无法实现的” ,然后介绍了共产党当时的基本政策: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并与毛泽东就 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最后他记述了林彪的一些生平、他在红军大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一些他观看红军剧社表演和采访红军剧社社长危拱之的一些情况。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童年
【人物形象】毛泽东:从其成长经历中可见毛泽东从小富有反抗性,也善于斗争,为自 己争取合法权益。热爱读书,有质疑精神,善于思考,积极进步,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 和家国意识。
在长沙的日子
【人物形象】从毛泽东剪辫子、 参军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革命性特点; 从他选择学校及进行自修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好学进取、富有恒心毅力; 从团结周围人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已经慢慢形成领袖气质。
革命的前奏、红军的成长
本篇斯诺主要记述了他采访毛泽东的情况。通过与毛泽东的几个晚上的谈话, 他了解到了毛泽东的生平,先是他的早年经历:如何出生、童年时的生活、他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 如何反抗他的父亲, 他如何读 “禁书” 、如何干活等等, 然后介绍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长沙人民因为饥荒起来反抗和被镇压的故事。接下来介绍了毛泽东早期的思想来源、 如何从军、如何进入湖南师范学校、 北平工作。 然后介绍他投身政治的政治活动:主笔《湘江评论》 、创办文化书社、反对军阀、组织工人等等,尤其他如何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随后就是作为共产党员毛泽东的辉煌事迹:参加一大、 广州国共合作、组织起义、参与建立苏维埃政府, 最后简要记述了红军的发展壮大、几次反围剿胜利和失败以及最后通过长征到达甘、陕的历程。
第五篇 长征第五次围剿
举国大迁移
【人物形象】红军战士:出奇制胜,富有智慧。
大渡河英雄
【人物形象】红军战士: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过大草地
【人物形象】红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百折不挠、乐观积极、信念坚定、忠诚爱国。
本篇记述的是长征的情况。 一开始斯诺简要交代了长征起因, 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如何失败、红军如何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出江西根据地等等。然后介绍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如何遭受严重损失、如何改变战术轻装上阵, 重点描绘了红军是如何在大渡河克服重重困难而突破险阻、创造奇迹的。接下来介绍了红军在过草地、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时所遇到的困难。最后, 斯诺通过一组统计数字 (18条山脉、24条河流、12个省份、62座城市、10个地方军阀包围)证明了长征的伟大以及长 征所取得的成绩:到达对中、日、苏当前命运起重要作用的地区, 沿途解释了土地革命目的以及抗日政策,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并训练了游击队。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陕西苏区:
开创时期
【人物形象】刘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死亡和捐税、苏维埃社会、货币解剖、人生五十始(徐特立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的老师)
【人物形象】徐特立:富有革命理想,面 对开展教育的各种困难面前没有退缩, 想方设法提高苏区的教育水平, 徐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本篇记述刘志丹的早期经历、如何建立了陕北红军以及如何被冤枉的, 从中可以看出刘志丹嫉恶如仇的性格和较为激进的革命路线。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中国西北老百姓的苦难, 这包括缺乏饥荒的有效赈济手段导致人民大量饿死和以及人民的历代反抗经历, 这解释了西北苏维埃运动兴起的原因。接下来, 斯诺记述了西北苏维埃运动的若干举措, 这包括取消租税、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穷人、给穷人提供贷款、合作化运动、妇女婚姻自主权、普及教育、货币改革等等。最后, 文章记述了徐特立以很大年纪参加革命工作、如何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 (包括军事教育、社会教育站、推广拉丁化拼音等) 。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话、苏区工业
“他们唱得太多了” 【人物形象】朱作其:精通英语、德语,业务素质过硬的电力专家;很有才能、严肃认真、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共产党员。
本篇记述了斯诺去甘肃边境和前线时的所见所闻。 一开始文章记述了他陪年轻的共产党员胡金魁与农民谈话的经历:一开始大家对红军有些抱怨, 比如粮食征收太多等, 但一旦跟白军相比, 农民们又纷纷记起了红军的好来, 包括红军是免税的, 买东西也给钱, 这些都是白军做不到的。接下来, 斯诺记述了很多关于苏区工业的内容, 包括苏区在非常困难的情况 下如何发展工业,包括手工业、油井等等。最后,文章描写了普通工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包 括篮球赛、免费医疗、社会保险、读书写字、唱歌等等,并将其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工人生活做了对比。最后总结为一句话: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 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彭德怀印象
【人物形象】彭德怀:他是个率直爽朗、愉快爱笑、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过人、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红军领导。
为什么当红军
【人物形象】彭德怀: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坚强不屈、热爱学习、关心时局。游击战术、红军战士的生活
政治课
【人物形象】刘晓:思想最一本正经,工作最刻苦努力的青年之一。态度极其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对共产主义有一种宗教式狂热的纯粹感情。
【艺术特色】本章节直接引用了战士们的回答,更显示出了其报道的真实性。
本篇记述了斯诺到达红军一方面军总部后了解到的红军的各种情况。一开始, 他叙述了他了解的红军的基本状况: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士兵是有文化的, 约有三分之一以前是国民党军人,有许多是各种军官学校毕业的, 包括黄埔军校; 红军对妇女持尊重态度、群众对红军的道德有很好的评价, 军官伤亡率很高, 他们都跟士兵并肩作战, 军官与士兵吃穿基本一致等等。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他对彭德怀将军的印象,包括他的生平,他直截了当的作风, 还有他迟睡早起、喜欢孩子、关心同志、如何阅读共产主义的读物、如何参加党的工作、对游击战如何高度重视等等。 最后本篇记述了他对红军生活的了解:他们坚忍卓绝、饮食简单、按时作息、列宁室的作用、如何上政治课等等。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
红色窑工徐海东
【人物形象】徐海东:大胆无畏,强烈反抗精神、善良真诚。
中国的阶级斗争、四大马、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本篇一开始记述了徐海东的生平, 包括其早年的经历、 他的强烈的阶级意识及其产生原因(徐家被国民党杀死了六十六人) ,他如何参加共产党、他如何看到国民党军队对原苏区犯下的残忍罪行等等。
接下来, 斯诺记述了西北马家 (马鸿逵、 马鸿宾、 马步芳、马步青) 对西北政治的影响, 包括各种苛捐杂税、 征兵政策等等, 以及西北回民的历史和现况, 包括深重的汉回矛盾等等, 还有红军对回民的争取和策反, 包括如何发布针对回民的政治纲领、如何创立中国回民红军的核心, 如何在尊重宗教的情况下发动回民革命、如何枪决一个冒充共产党征税的国民党税务官员等等。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再谈马、红小鬼
【人物形象】红小鬼:精神极好、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寄托着中国的将来。【艺术特色】斯诺讲述“红小鬼”向季邦的故事非常幽默风趣,体现了其真实而生动 的叙述特点。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关于朱德
【人物形象】朱德: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 读书的红军将领。
本篇开始记述了有关红军骑兵的一些事情, 接下来是一些与红军小战士有关的事迹, 包 括一位红军小战士如何参加红军、 红军如何帮助他们家人, 少先队员的英勇事迹, 他们的精神状态等等。 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他了解到的红军如何实践统一战线的情况。最后, 文章重点叙述了朱德同志的事迹, 包括他对红军的杰出领导、他夫人的情况、他对部下的爱护、天性极端温和又十分负责任、喜欢读书, 然后是朱德的一些早年经历以及如何参加革命工作, 以及他与毛泽东的合作:朱、毛的联合不是相互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他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路上的邂逅、保安的生活
【人物形象】蔡树藩:独臂将军,很有趣、很可爱、很英俊的青年,头脑机灵,容易冲动, 善于辞令,妙趣横生。
俄国的影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那个外国智囊团、别了,红色中国
本篇开始记述了养马老人的故事, 他年纪很大了但还坚决要求参加红军, 认为为红军做 事值得干。 接下来记述了一位基督徒士兵的故事, 顺带介绍了一些红军的宗教政策, 然后写了一个围歼民团的故事。 此后, 斯诺写了他回到保安的一些生活趣事, 包括打牌、饮食等等。然后,斯诺开始记述俄罗斯(苏联)对红军的影响,共产国际对红军的影响,基本点是共产 国际的领导是中共获得了很大好处,但遇到的一些严重挫折也与共产国际有关,包括 1927年的挫折、对拥护革命的19路军的处置,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术防御计划等等。最后,斯诺记述了他最后一次访问毛泽东的情况(关于联合抗日、关于建立民主政府等等) ,以及他是如何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红色中国的。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西安事变 1936年 12月 12日)
兵变前奏
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开战,私底下和红军达成休战协议。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 无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犯的现实, 坚持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计划。张学良在12月 11日晚上十点召开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师以上将领联席会议,决定发动兵变,逮捕蒋介石和他的僚属。
总司令被捕
蒋介石在临潼被捕, 成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阶下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救国要求”及与红军联合抗日宣传遭到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与此同时, 由国民党制造的不实谣言却在国内外疯传。但很快,谣言不攻自破,公众逐渐了解到真实情况。在蒋介石被俘的消息传来后,南 京就开始了争夺政权的阴谋活动。 同时, 总司令在被俘以后不久就开始认识到, 他的最大 “叛 徒” 也许不在西安, 而是在南京。 于是蒋介石立即开始以十分精明和现实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
蒋、张和共产党
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在听到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联席会议, 支持张学良的八点纲领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在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五日之间,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共产 党举行了频繁的会谈。 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 甚至还主张让他回到南京去担任领导, 这样实现抗日民族阵线才有希望。 在会谈后, 蒋介石亲自保证不再打内战, 并达成协议, 联合抗日。
【体验看法】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 共产党主动要求停止内战,主张联合抗日,并对国民党 做出了退让,彰显了共产党以国家利益为先, 以民族利益为先, 以人民利益为先的大公无私精神,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
“争锋相对”
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后, 运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手腕实行了与共产党的和解措施, 包括撤销剿匪总部、 取消新的围剿计划等各种命令和决议。斯诺认为蒋介石这样做, 既不降低他本人或南京的威望, 而又能够同反对派和解。 最重要的是, 这也是他从西安事变中对自己权力结构中的深刻裂痕的一种消除。
友谊地久天长?
国共两党合作后, 国民党对日态度趋于强硬, 而苏区也脱离了长期孤立状态, 双方小小恢复了交通联系, 大批年轻人前往苏区学习工作。国民党也放松了对共产党的监视。共产党为了建立统一民族战线,在形式和名称上作了一些让步, 但始终没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的基本原则。两党关系趋向缓和。
红色天际
斯诺在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评析,他分析了共产党在1927年以后没能赢得政权的原因, 共产党在十年内战中的政治经验以及共产党对未来局势的看法。最后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 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 原因在于产生于中国 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体验看法】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毫不隐讳地预言了中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这预言其实来自于他客观的判断。 红星为什么能够照耀中国, 是因为斯诺通过到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跟随参加部分战斗、接触中共领导人等系列活动, 亲身感受到了“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 。